□通讯员/龚 勇 阎 芳
大棚蔬菜抢“鲜”上市,蔬菜批发商在大棚里忙收购,拉运蔬菜的车辆穿梭在新修的村道上……进入4月,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乡查汗渠村上演。走进蔬菜大棚,各类蔬菜惹眼的翠绿和清香扑面而来。
4月8日,在查汗渠村菜农成建芳的大棚里,一片郁郁葱葱的芹菜长势喜人,成建芳正在采收第三茬芹菜。她高兴地说:“工作队带领大家发展蔬菜种植,现在我们村是蔬菜种植基地,村里的菜都能卖上好价钱。我家种了5个大棚的芹菜,年收入七八万元。”
查汗渠村位于焉耆县城东8公里处,以前村民以种植番茄、色素辣椒、甜菜和大棚育苗为主,收益不是很好。焉耆生态环境局、供销社驻查汗渠村“访惠聚”工作队针对这一现象,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引导部分村民种植时令蔬菜。
“查汗渠村以前的大棚多是土木结构,土地利用率不高。我们帮助村民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增加收入。”“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阿力甫·阿尤甫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菜篮子”收益,将查汗渠村打造成“蔬菜村”,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工作队结合村民家家院中有大棚的现状,以发展庭院经济为抓手,确定了10户示范户,同时拆除庭院危旧房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工作队帮助村民海力力·阿西木进行庭院规划改造,他家的庭院焕然一新,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井井有条。示范户改造成功后,村民们大受启发,纷纷行动起来,规划改造自家庭院,开展庭院种植和养殖。
工作队动员全村120户村民自筹资金,把大棚改建成钢架结构,大棚的利用率和效益都提高了。“原先我家的大棚都是土坯的,占地面积大,经济收入却不高,现在改建成钢架结构大棚,每年有近5万元的收入。”村民李明兴说。
仅有大棚和种植技术还不行,村民的菜要有销路才靠谱。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想方设法拓宽蔬菜销售渠道。工作队将村里的蔬菜合作社从制度上、管理上进行规范,完善运行机制,选定50户蔬菜种植大户加入合作社,培育蔬菜专业经纪人5名,鼓励和扶持市场意识较强、种植积极性高的村民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同时增加蔬菜种植品种,建设500亩反季节优质蔬菜规模化标准园示范基地,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
2018年,工作队在村里新建了蔬菜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全村249座大棚的优势,引导村民种植陆地蔬菜1000亩,并建立微信销售平台,畅通销售渠道,村民实现亩均收益5000多元。
工作队和村“两委”还通过本地经销商与乌鲁木齐、河南、广东等地蔬菜收购商建立联系,进行订单种植,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
开春以来,查汗渠村又掀起了发展蔬菜产业的热潮,工作队队员走进大棚,和菜农一起点种、育苗移栽。同时,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计划转移富余劳动力,成立百人劳务创收队,成立蔬菜配送队,减少中间环节,把优质新鲜的蔬菜配送到县城各小区及零售店。
原文地址:http://wap.xjdaily.com/xjrb/20190414/12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