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发展综述之六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1954年10月,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伟业的序幕。
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用行动铸就了兵团精神。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会见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时光荏苒,精神永恒。一代代兵团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发扬兵团精神,同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赞歌。
艰苦奋斗创伟业
在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对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静静伫立。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史料,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兵团先辈们的峥嵘岁月和动人的军垦故事。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补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曾经,兵团人为了节约资金用于新疆第一批工业建设,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看着这件军大衣,仿佛置身在兵团成立之初艰苦创业的现场。”该博物馆馆长甘霖说。
彼时的新疆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生产,改变当时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兵团战士们本着“不与民争利”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等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新疆,纷纷加入兵团行列。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兵团儿女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凭着敢与天地斗的精神,用双手将戈壁荒滩建成丰饶绿洲,用双脚丈量祖国漫长边防线,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了大批工矿企业,兴建了千顷林带、万顷良田,建造了花园城市和田园家园。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歌曲《草原之夜》把兵团屯垦戍边的故事传唱到祖国大江南北。
94岁的闫欣秋珍藏着参军入伍时发的裹腿布、毛巾和挎包,这三样物品承载着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1954年,他转业到五零农场(现兵团第四师66团),投身开荒造田事业。“当年这里一片荒芜,如今,可克达拉市碧水绕城,绿树成荫,高楼林立,兵团人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闫欣秋感慨。
放眼今日兵团,原始简陋的地窝子变成了高耸挺立的高楼,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现代化良田,手拉肩扛的人工劳作变成了科技高效的智能生产,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兵地融合硕果累累……70年来,兵团的变化天翻地覆,各族职工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兵团精神已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旗帜。
红色血脉固根基
今年暑假,石河子大学兵团精神研学实践团的师生们跨越天山、阿尔泰山,沿着额尔齐斯河前行,历经4000多公里,奔赴戈壁母亲展览馆、小白杨哨所、孙龙珍烈士纪念馆等地,通过现场讲学、参观学习、讲座互动、调查研究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感悟兵团精神。“70年前,有志之士扎根边疆,孕育希望,如今我们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力量,为祖国奉献青春。”研学实践团成员郭林鑫坚定地说。
石河子大学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走进兵团”等课程为基础,打造兵团精神系列思政课体系,通过精品课程打造、实境课堂培育、名师引领带动,让兵团精神在大学生心中扎根。
让文物史料成为最鲜活的“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教师”……兵团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边境哨所等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就近就便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充分感受兵团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日,兵团歌舞剧团原创音乐剧《活界碑》在阿拉尔市大剧院上演。该剧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为原型,讲述了以魏德友为代表的兵团人为国戍边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平凡人伟大的爱国情怀。
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发展,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兵团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快推进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润疆,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学习宣传“兵团榜样”“兵团好人”,带动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为建设美丽新疆、繁荣兵团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接续奋斗建新功
“我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沙棘林,生机勃勃的沙棘最终变成致富果,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七零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扬说,扎根基层10余年,他实现了人生价值。
王军扬是兵三代。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兵团第九师170团。“兵团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中。回到兵团、扎根边疆是我不变的初衷。”他说。
如今,沙棘真正成为170团职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王军扬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今年,他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追随先辈的脚步,来到兵团、扎根兵团,用青春之名,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09年,来自甘肃会宁的邵旭鹏,从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留在兵团,通过不懈奋斗,成长为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不遗余力为兵团培养技术骨干和后备人才。“我将继续传承弘扬兵团精神,用青春书写时代荣光。”他说。
塔里木大学是兵团建在沙漠边缘、胡杨林中的大学,从成立至今,一直如胡杨般坚守大漠。建校66年来,塔里木大学培养输送了逾10万名毕业生,85%的毕业生在新疆就业,69%的毕业生扎根南疆。
前不久,塔里木大学举行2024年毕业典礼,6283名毕业生自此迈向人生新阶段。作为应届毕业生中的一员,蒋杰龙选择扎根边疆。“我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蒋杰龙说。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兵团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奋勇前行。站在新起点上,兵团儿女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好、发扬好兵团精神,自觉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激励斗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履行新时代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作出更大努力。